第716章 纷纷加入-《全职中医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 book chapter list     “没想到巩老竟然对方彦如此重视?”

    会议室门口,孙永昌远远的看着这一幕,心中震撼。

    昨天晚上,梁展飞从梁春明的房间出来,就找到了孙永昌,向孙永昌大到苦水,觉得梁春明小题大做,只是一件小事,梁春明竟然大发雷霆。

    现在看来,孙永昌才觉得梁春明并不算是小题大做。

    从巩泰初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,方彦的事情并不是小事。

    要知道,这一次的中医药推介会门槛很高,即便是孙永昌也没有列席的资格,而是作为工作人员站在一边,只有观看和旁听的资格。

    这一次前来的名家众多,论资历,方彦的资历绝对是最浅的,可这会儿,巩泰初却把方彦捧上了高台。

    这要是其他人捧,孙永昌倒也不觉得是什么好事,可巩泰初捧,孙永昌的想法就不一样了。

    巩泰初绝对不是那种任人唯亲的人,巩泰初能让方彦在这个场合发言,那绝对是觉得方彦有水平,有实力。

    “刚才巩老一番话说的不错,在中医药的发展中,中医药的药效、剂量一直都是重中之重。”

    方彦缓缓道:“之前我在庆州省给医疗小组成员讲解病案的时候就说过,中医药的发展,不仅仅要结合古今,更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,每个时代的中医都有每个时代的中医的使命,所以我们庆州省医疗小组不仅仅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”

    方彦这么一说,不少人都想起了之前在网上吵的沸沸扬扬方舟事件,事件的起因正是因为黄正良把方彦的讲课内容发在了《健康时报》上。

    当时不少老中医都对方彦的说法非常认可,方彦这会儿再次提起,一些老中医忍不住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“自古至今,中医药作为中医人治疗病症的常用手段之一,药效和剂量都是重中之重。”

    方彦继续说道:“从《神农百草经》到《伤寒杂病论》,从《百草纲目》到《百草纲目拾遗》、《串雅》,历朝历代,很多名家都对中药材的剂量和药效以及种类进行过整理和归纳,这才有了中医药的繁荣,有了中医药的千年传承。”

    “时至今日,时也易也,随着人工种植的中药材大量出现,中药材的药效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我们中医人一直以以前的药效去开方用药,势必会造成很大的误差,因而重新核定中药材的药效,对每个产地,野生的、人工种植的中药材的药效进行重新确认,是现代中医临床治疗的根本.......”

    “我们庆州省中医急危重症医疗小组成立之初,目的就不仅仅只是治疗患者,而是为庆州省中医寻找出路,希望更改善中医治疗环境,改善中医.......”

    方彦虽然年轻,但是身份却是庆州省保健局专家,庆州省省厅医疗小组的组长,因而讲话的时候并不需要把姿态放的太低。

    特别是在事实面前,方彦更不需要太过谦逊。

    “不错,在临床上,很多医生往往会因为药效问题而导致用药无效,丧失信心,这也是中医面临的现状。”

    一些老专家低声交流着。

    对于老中医来说,他们是能做到灵活多变的,根据不同的药材去确定不同的剂量,可对于水平不足的中医人来说,他们用药都是根据中药材的种类,说穿了就是有点死搬硬套。

    死搬硬套,是每一位中医人的初始阶段,也是每一位中医人的必经之路,什么药材用多少剂量,他们都是根据药典,亦或者根据前人经验。

    但是在药效不足的情况下,原本的剂量是很难达到治病作用的,次数多了,让新人中医不免怀疑,中医是不是能治病,自己是不是适合学习中医。

    明明药方正确,为什么却难以治病,这也是打击新人中医的原因之一。

    有些人能明白原因,有些人则不能明白,所以对中药材药效的核定,确实是非常重要的。

    水平高的中医都知道,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剂量,剂量其实才是一位医生水平高低的关键,也是重中之重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