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
这几年,易华伟在大秦全境开设了数千乡学、数百县学、数十郡学,帝都学院就有数百学子。而且,千余童男童女也成长为才,这些人都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和训练,忠诚可靠,能力出众。每县有两三人,加上招收到的学子,治理四十八郡问题不大。
听着易华伟说完,李斯按耐不住了,忙拱手道:“陛下,如此一来,空缺出来的官职如何填补?以大秦帝国如今的储备,只怕是力不从心!”
如果大量官职空缺无法及时填补,政务将会陷入瘫痪,大秦的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。如果让易华伟选拔官员,那朝堂以后还有他们说话的地方吗?
易华伟嘴角微微上扬,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:“如今官吏空缺,可从郡县之中选拔贤能。陛下不妨下诏,于咸阳举办大秦帝国首次选材盛会。”
顿了顿,易华伟环顾四周,继续说道,“只需能熟练掌握小篆者,皆有资格参与此次考试。考试合格者,即可为官吏。”
“……此次选材,除了因辞官而涉及之人外,大秦所有百姓皆可参与考核,以此填补辞官所造成的空缺。”
易华伟话音刚落,群臣先是一愣,随后面面相觑。心中如惊涛骇浪般翻滚,此刻才彻底明白,世族原本想逼迫易华伟,却没料到,此举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,让他们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绝境。
一旦举行科举,诸子百家之人、庶民乃至关外士子都有机会入朝。这一制度若推行开来,对世族而言,无疑是灭顶之灾,将他们长久以来的根基冲垮,直接把世族推向了无尽深渊。
大秦所施行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,为大秦锐士构建起了稳固的晋升渠道。一个庶民,只需在战场上奋勇杀敌,就能够挣脱阶级的束缚。
这正是商鞅的卓越之处。
巧妙地在原本牢不可破的阶级壁垒上打破出一个缺口,使得阶层之间无论是从上至下,还是自下而上,都出现了可供通行的途径。
这一制度给与了老秦人改变自身命运的珍贵机会。催生出威震天下的大秦锐士,成为秦国崛起的重要助力。
易华伟举行科举之事,表面看来仅仅是为了填补官职空缺。但实际上,有些事情一旦启动,就再也无法停下。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、第三次……
举行科举,等同于为大秦帝国的士子和学子开辟出一条通往上层的道路。从此以后,贵族、士族长期垄断天下书籍、把控朝堂官职的时代,将彻底成为历史,一去不复返。
朝堂格局将因此而发生重大变革,权力的分配将不再局限于少数阶层,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将变得更加频繁,而这一系列变化所引发的连锁反应,也将在大秦帝国的各个角落逐渐显现出来。无论是民间对于知识的追求,还是朝廷内部权力结构的调整,都将围绕着科举这一核心产生深刻的变化。
王绾等人心中念头急转,看向易华伟的眼神中充满了惊叹。从均田制开始,再到如今这科举之策,每一步都精准地击中要害。只要朝廷能稳住局势,所有难题都将如冰雪在暖阳下消融。
其实,易华伟心里清楚,自己只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争议,同时也想挖掘出大秦隐藏在民间的贤才,才提出这样一个建议。
这第一次科举,得给下面的人尝到甜头,让他们明白其中的好处。但后续科举的项目得逐步增加。今年考六门,包括律法、算学、农事、地理、历史、礼仪;明年就考八门,新增物理、天文,往后还得继续增加……医学院、科技院都要慢慢筹备起来,让大秦士子提前两千年知道什么叫五年高考三年模拟!
易华伟静静地站在那里,神色淡定,仿佛一切都在掌控之中。而朝堂上的气氛却愈发凝重,群臣们有的眉头紧锁,思考着这一变革对自身利益的影响;有的则是一脸震惊,还未从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中回过神来;还有的眼神闪烁,似乎在盘算着如何在这新局势中谋求一席之地。
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