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30.文康三年-《不装了,其实我是朱重八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朱雄英:“仁慈有屁用,能帮你治理天下吗。你认识稻谷和韭菜吗,今后爹教你别的。”

    这两年大明北方,已经度过了休养生息,北方的粮食与产业虽然不如江南兴盛,但可以吃饱饭。

    南方各府则是因为冬季大棚以及朱橚亲自力推的缘故,开始出现粮食过剩的现象。

    特别是浙江,江苏沿海,百姓对于海洋也开始学着利用,等过几年简易水泥全面推广,修些类似秦直道的,帮他们把海类制品运到北方边境。

    几年前改革商税,这几年商业经营的模式也在慢慢增新,但同样民间的市场却很混乱,对于经济调控,需要完整可行的制度。

    同时,龙江船厂因为近几年朱雄英大力支持,船只过剩,他便在海图上圈出制裁两个地方。

    台湾,吕宋,琉球。

    等彻底打败倭寇,就开始建一条通往台湾和琉球的客船,将大明江南多出来的百姓移民过去。

    只要汉人的比例增加越多,到那时这个地区就趋于平定。

    这两年,给百姓发行的民刊月册也因为说书人的口口相传,竟然有很多人当成了茶余饭后的习惯,每日必听。

    就是读书上学还需要提高,是倭寇后要考虑的,但是这个计划,需要十几年甚至百年完成,一朝一夕做不了。

    文康三年即将结束,征倭大军也该凯旋归来了。

    朱雄英除了大明,还有一件事就是教导长子朱文基,他的皇位肯定是坐定了。

    自从登基后,朱标身体也就属于后世的亚健康,对于女子更是很少,琉球使臣上次献女子。

    朱标倒是接受了,但是孩子是不可能有孩子的,就算有,天下谁能和朱雄英抢皇位。

    对于嫡长子,朱雄英倒是有些很遗憾,但是也有庆幸。

    庆幸是,有这个制度,如果牢牢贯彻下去,出现越位的情况会很少。

    但是,有个不好的地方,就是他比较中意二子朱文墉,虽然年纪很小,但是十分可以调教。

    朱文基一身坏毛病,若是可以调教出来,也可以接着自己的大业继续执行下去。

    朱雄英心中清楚,工业化他这几十年就别想了,能够打好基础搞个雏形就不错了。

    所以他把目标放在,修路,普及学堂读书,完整的商法,粮食,甚至是火器,以及殖民,万国来朝上。

    朱元璋看起来退了,但是身体好好的养,活到一百多也可以,就看怎么养了。

    第二日,朱允熥出发,朱雄英也去送了,顺便进宫,把自己之前的船模型和海图收进盒子,打算带到陵园的房子里去。

    说是陵园附近的房子,实际上和宫里没什么区别。

    朱雄英把朱文基的乌纱冠,以及锦缎衣服全部都丢在宫里,给他换了身百姓的衣服。

    “今后穿着它。”朱雄英笑了笑:“我们出宫。”

    徐妙锦自始至终没有插手,她抱着朱文墉,立在大殿外,目送父子两的背影。

    她不知道朱雄英要干什么,但是至少看到朱文基今日没有反抗,这一点就很好。

    或许也只有他有办法。

    徐妙锦倒是想去照顾父子两,但是孙贵妃离世不久,郭太妃年纪也大了。

    朱标也没什么妃子,那几个被吕氏常年打压,早就是普通妇人。

    宫里事情,她慢慢的挑起来,阮宜良也开始帮她分担些,但是她们不住坤宁宫,依旧在东宫。

    徐妙锦坚信父子两人是顾不好他们自己的,虽然朱雄英经常表现出自己会日常之事。

    但不代表两人可以顾好。

    徐妙锦思来想去,还是希望卫子衿过去照顾他,相信卫子衿也是需要这个机会的。

    夕阳西下时,朱雄英带着朱文基去郊外的田垄,看看百姓农事,耕耘的辛苦,以及打稻谷的农具。

    也会跟他讲官吏收租时,对百姓的恶语相向,地痞无赖之类的事情,让他了解并不是百姓用的金锄头,吃的是肉羹。

    父子两人一路走着谈着,原本昨日还反抗的朱文基,接触到自己从未接触过得事物,反而很是新奇。

    朱文基在郊外撒欢,要比宫里的方寸之地好太多。

    陵园道上灯火通明,还能看到远处的孝陵卫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