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五十三章三教浅析(二十七)-《大师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由于净饭王极切盼望他能继承王位,开张国势,听说他会走上出家学道的路上去,所以极为忧闷,就留意保护,设计防范。Δ笔趣阁WwΔW.』biqUwU.Cc凡是可以陶悦情志,流连光景的声色之娱和人间享受,他都打算加以运用,企使太子不致生起出家的念头,使阿私陀仙的预言不致于成为事实(可怜天下父母心)。

    释迦牟尼七岁时,开始接受宫廷教育。净饭王为他遍请名师,令就学问。由于他天资聪慧,经过七年之间,凡属天文、地理、典籍、议论、祭祀、占察、声论、书数、乐舞、文章、图画,乃至一切技艺、方术,无不娴习通晓。

    正因为他具有人的智慧,他自有生以来,对宇宙生命的探究,和世事人生的怀疑,始终无法使他安于现实。加以当时印度诸侯邦国之间的互相侵凌,种姓阶级的苦乐悬殊,无一不使他触目惊心,因此他对这个世间的芸芸众生,时常抱有一种不可把捉的无常之痛,他以大悲的慈心寻求彻底解决人世间的痛苦和烦恼,更使人性得到升华,人生得到解脱。所以他便经常陷入沉思定默之中。

    一天,他外出郊游,息歇于大树之下,看到田野里耕种的农人,烈日炙背,挥汗苦作。耕牛力挽重犁,被驱使鞭打着,备受虐待,结果弄到人牛皆困,饥渴交迫。又见犁田翻土,地下虫豸,无法藏身,群蚁纷纷爬起,似已感知大祸将临,寻觅它们生命的安全所在,结果飞鸟翔集,资为口粮,看来无一幸免。这种弱肉强食,众苦熬煎,残酷无情的世间相,使他生更大的惶惑和更深的痛苦。人生为了什么?为什么有了这个悲惨世间的存在?宇宙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?因此,他在树下坐定,心生厌离,想到世间、出世间等问题,又陷入沉思的禅默中,历时很久。最后他决定舍弃王位,出家修道。从此,他以云游之身,到处参学。

    他先是不认可“苦行”,认为这个不是“道”;后修习“无想定”通过修习,实际做到了无思无虑,但最后认为这也不是真道,便舍弃而去;又学习了“非想非非想定”,成功后心想;“众生正因为有我,方生诸苦。非想非非想定中,虽然可以使粗的妄想烦恼暂停,但微细的烦恼,依旧存在。若不能舍除我相与我想,何以能达到真正的解脱?”所以他又舍此而去。

    在释迦牟尼入山修行的时光中,他已遍访著名道者,但因没有真正明师,所以毫无收获。然于当时各种修道方法,无论如何难行苦行,他都已经一一修习做到,而且极为精通。在这期间,他的父王曾经打听到他的行踪,派遣王师大臣前来劝说,仍然不为所动,只好留下大臣等的公子憍陈如等五人,追侍太子修行,慎加保护,这就是后来释迦牟尼弟子中著名的先期五大弟子,其中以憍陈如为座。同时他因历访诸师,始终不得究竟解脱之道,便暂行栖止在槃荼婆山中,常入王舍城乞食度日。但城主频婆娑罗王很快地就知道了他的行踪,亲来劝请还俗,甚至愿以王位相让,可是他也婉辞谢绝了。频婆娑罗王最后只好与他约定:“若成道时,愿先见度。”

    由于他趺坐苦修,不经行散步,目不瞬睛,心无恐怖,变得形销骨立,须卷乱犹如蓬蒿,被喜鹊错认作草丛,就此在他头上做起窠来。地上芦苇,盘绕过膝。此时的释迦牟尼,非常孱弱,俨然如衰朽垂死的人。他长时间地修此种难行的苦行,后来忽然想到这和一般认为苦行修身就是真道的作风,又有什么差别?所以他又舍此而去,独自南行。

    自从他觉得这种修行,并非正道,便独自离开苦行林中,接受牧女难陀波罗的乳糜供养,恢复到少壮的体力。待到体力充沛时,便自入河中沐浴,一洗过去劳形苦志的积垢,身心异常愉快,独自走到距离河岸十里的菩提树下,自敷草座,双足结跏趺坐,并誓说:“我如不证菩提(菩提,汉译“自性正觉”之义)不起此座。”

    由于他过去曾遍学各种禅定,功力已深,这一坐经过了四十八日之久,便深入到禅思的妙境。当日夜间,他在禅思坐中,受到种种魔境的显现和干扰,如声色货利、生死恐怖等等各种诱惑,他都不为所动。

    也就是传说中的所谓定力降伏“魔军”、“魔女”诸如此类,按照道家的说法,就是到了此等关键地步乃非常之道,夺天地之造化,侵日月之玄机,故有东东心生不喜赶来侵扰。

    就在这一夜之中,他逐步证得了神境智证通(神足通)、天眼智证通(天眼通)、天耳智证通(天耳通)、他心智证通(他心通)、宿住随念智证通(宿命通)、漏尽智证通(漏尽通)等六种神通境界,身心自放大光明境。到了次日的清晨,忽然看到明星出现(应是太阳初出,因印度对天文习俗的惯语,通常称太阳为明星),就此廓然大悟,证得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(汉译“无上正等正觉”),因此爽然叹道:“异哉!一切众生,皆具如来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执著,不能证得。”

    由此来看,释迦牟尼佛,在这一代这个世界上,所谓悟道成佛了,悟个什么道呢?彻底知道了,不是逻辑理论上知道,知道一切生命的本体是不生不死的,没有生过,也没有死过,是悟到这个而成佛。

    譬如释迦牟尼佛,他在这个世界也是生来死去了,同我们一样。这个是生命的现象,分段作用,就是像昨天明天后天一样的,或是去年今年明年,过去现在未来一样的。所以我说,唐人刘希夷有两句很有名的诗:“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。”

    中国的佛学道理,用文学这两句话就说明了。

    这个生命就是这样,年年都有个春天,年年也有个冬天,这是生灭两头的现象;念头、细胞乃至一切物质也是有生有灭,永远都是这样。庄子说,方生方死,方死方生。

    意思是,当一个生命刚刚生出来,也就是他死亡的开始。生是死的开始,死又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。

    只有是找到了生命能生能灭的根本,叫做成佛,才叫证得了菩提。

    禅宗祖师说,灵光独耀。迥脱根尘。体露真常。不拘文字。心性无染。本自圆成。但离妄缘。即如如佛。

    意思是,这个东东是无语言文字所能形容滴,要自我去实证了才行。

    注:凡被后世奉称为“祖”也是悟透了这个道理的,祖师即是谦虚的称呼而已。

    因为前面把这些问题都是啰里啰嗦的胡扯了一大堆,讲到佛陀的修持经历这里倒是简单了,反正是他老人家三下五除二就开了悟,最后留下不咸不淡的一句——大家本来都是【佛】,只是没有把自身的小宇宙燃烧至极致而已。

    不过您要是认为,后世悟得这种东东的级牛人屈指可数那就错喽,虽然说那些数量是及其稀少,但好歹还是可以抓一大把滴,远远谈不上濒危的程度。

    据记载,某座寺庙内正值暗夜寂静无声之际,忽听一僧纵声大呼:“我大悟了.....”满寺大小皆惊。
    第(1/3)页